首 页 > 文化活动 > 知识库

出土康熙年间龟驮碑 铭刻“重修儒学碑记”
来源:扬州晚报 | 2016-08-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8707

原标题:宝应发现300年前“龟驮碑” 重达1500公斤,碑刻“重修儒学碑记”

 

 

  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宝应学宫整个场馆的环境进行提升改造时,意外发现清代康熙年间“龟驮碑”。专家经考证,认为该“龟驮碑”造型雄伟、古朴,雕刻精细,距今约300年历史,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为清朝官员激励制度和宝应学宫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围墙外一处竹林下

意外发现罕见清代“龟驮碑”

 

  宝应学宫有部分在宝应县城中小学里面,最近,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宝应学宫遗址进行修缮、布展,对整个场馆的环境进行提升改造,86日,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宝应县城中小学围墙外一处竹林下,发掘出清代康熙年间“龟驮碑”。

 

  该石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组成。其中,碑座类似龟状石刻,全长约2.05米,宽0.98米,高0.54米,重约1500公斤,在全国同类文物中实属罕见。该龟前足紧收,伸脖抬头,栩栩如生,头顶、眼睛、耳朵以及背部的卷云纹清晰可见,十分生动,其周边雕刻有盘龙纹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碑身通高2.1米,宽0.83米,厚0.24米。

 

  这块石碑记录了什么内容?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石碑上刻有“重修儒学碑记”,因为风化,碑文内容已经不太看得清楚,擦拭了上面的泥土,辨认出一些碑文,如:“清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上浣之吉”(即公元1717年十月上旬吉利之日)。专家考证,认为该“龟驮碑”造型雄伟、古朴,雕刻精细,距今约有300年历史。

 

 

  “龟”为龙生九子之六

  名霸下,流传有大禹治水传说

 

  据史料记载,“龟驮碑”的“龟”为龙生九子之六,名霸下,又名赑屃(bìxì),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已复原立在原址

  打算量身打造碑亭整体保护

 

  应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是苏中地区著名的文物景点,也是宝应老城区内重要的文化遗产,还是宝应千年文脉的发源地,是历代培育人才和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

 

  明永乐十九年,高昭京试得中,成为宝应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以后明清两朝共考中进士54人,举人 202人,贡生502人,尤其是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彦,使一县之内三鼎甲俱全,历史罕见,为纪念此盛事,在学宫特建鼎甲坊。

 

  康熙南巡、乾隆下江南,路过宝应,都曾到学宫巡查。少年周恩来在宝应期间,也曾到过学宫学习,在这里留下伟人不平凡的足迹。

 

  在宝应学宫遗址发现清代“重修儒学碑记”,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有专家分析,石龟驮碑的发现为当时清朝官员激励制度和宝应学宫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雕刻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实例。

 

  赑屃背部留有安放石碑的凹槽,文物部门已经将该石碑复原组合为石龟驮碑,立在原址。下一步将对碑文进行拓片,对该文物作进一步的保护、展示与研究,并且打算为其量身打造碑亭,进行整体保护,使其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马晓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