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一种题材。孔子、老子在我们国家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儒家、道家学派,一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思想、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表达的是怎样的内容?汉代人又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典故来作为画像石的题材呢?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开播之际,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对“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进行了解读。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表现的是历史典故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它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表达题材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现实生活等方面,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丰富的内容。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郭思克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发现的。“这块画像石出土于山东嘉祥县五老洼。后由创建于1909年的山东金石保存所搜集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归山东省文管会,1954年移交至山东博物馆保存。”谈到这块画像石的经历,郭思克记忆深刻。
山东金石保存所旧址 (现为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画像采用分层叙述的方式,上层画像:画面右边有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孔子与老子中间,有一小儿,一手推轮,一手指向孔子,当为项橐。老子身后(右侧)立一人,孔子身后(左侧)有二人相对状,其左边一人戴雄鸡冠,张臂有力,应为孔子弟子子路。画面左边又刻有八人,左七人一列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佩剑,其身后六人作依次随行之状,其面前一人作恭迎之状。在矮小人物的上面有一榜题,下面的“子”字较清晰可辨、上面一字较模糊,有学者辨识为“晏”。下层刻有两列骑士的战争图像。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及拓片“孔子见老子”是著名的历史典故,又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或“孔老相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事后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广为流传:“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画像石中“项橐三难孔子”,孔子拜项橐为师的典故,也是千古美谈。“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高48厘米,宽111厘米,厚21厘米,整体近长方形,采用减地线刻技法,图像构图注重平面化表达,轮廓清晰,造型简洁,线条生动有力。“它具有早期中国卷轴画的经典图式。”郭思克说道。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数量很多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发现的数量很多。
郭思克说道,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材料,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的总数大约有30余幅。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居多,大约占其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各地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都采用平地浅浮雕的形式,使整个画面呈平面凸起状,同时在图中的人物或动物身上饰以阴刻直线,使得画面具有较强的动态感和装饰效果。但从画面的构图形式来看,又有不同。“我们馆还有两件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及拓片,与前面谈到的画像石在构图上有明显的区别。”如另一块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高95厘米,宽73厘米,厚29厘米,出土于山东嘉祥县洪家庙。画像石为凹面线刻,画面两层。上层左边为老子,右边躬身者为孔子。老子、孔子皆着长袍、戴高冠,孔子手中持鸟(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称为“贽礼”,禽鸟为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在孔子和老子中间有一小儿,为童子项橐。下层内容为一轺车和一匹马。石角处后刻“画像九出嘉祥洪家庙”。
嘉祥洪家庙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另一张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宽35厘米,长173厘米。该画像石内容为孔子带领弟子若干躬身向老子求教。画像石年代约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86年),根据拓片左侧题字,可知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于嘉祥武宅山发现。画面中间一人拱手右向恭立,榜题“孔子也”。其右一人扶杖与孔子对语,榜题“老子”。二人之间一小儿,一手推小轮车,一手指向孔子,似在问答,当是项橐。孔子身后一人捧简跟随,清代学者阮元在《山左金石志》中考证其为南宫敬叔。一辆有屏轺车停立在孔子身后,御者坐车中,榜题“孔子车”。老子身后停一軿车,车上一御者,无榜题。车后三人捧简左向而立。
嘉祥武宅山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有多重意义郭思克还谈到,“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对于表现“孔子见老子”这一历史典故,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以及儒学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形象再现了儒、道两位始祖,互敬互学,交流思想,切磋学问的历史画卷。”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周王室担任守藏室之史,管理着周王室的图书典籍,著有《道德经》一书,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画像石将两人见面的场景完美的呈现出来,使得千年后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其次,这一画像石以直观、生动的图像,表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提倡的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等社会思想。”他进一步做了解释,“画像石中孔子着长袍,戴高冠,谦恭有礼,颇有‘温良恭俭让’的丰神气质。儒家经典《论语》中不乏尊师重道的语句,孔子见老子图像中的项橐、晏子依史籍记载也曾为孔子师,其出现意在着重强调此类儒家学派思想。”(《战国策·秦策五》:“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晏子春秋》记载:“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还有一点,这一重要的汉画像石题材,见证了先秦两汉时期山东儒学的兴盛。”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源地,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色彩自然愈加浓厚。
同时,作为汉画像石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山东境内画像石分布广泛,遍及鲁南、鲁中及半岛地区,涵盖墓葬、祠堂、墓阙画像等多种类型,雕刻技法多种多样,有线刻、浮雕、透雕多种形式;画像风格细致繁缛,题材内容丰富。“在众多的画像题材之中,将‘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垂教后世的历史典故勒刻于石, 应是当时人们慎重选择的结果。尤其这一题材的画像石发现以山东最为集中,这无疑反映了当时山东儒学的兴盛。”一块画像石,一段千年前的历史面貌。(本文转刊自中国文物报“在线文博”)
责任编辑:马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