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原道求真 返本开新
来源:大众日报 | 2011-09-27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385

 

    祭孔大典,是孔子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在典礼上诵读的《祭祀孔圣文》,更是大家瞩目的焦点。


    今年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上将要诵读的《祭祀孔圣文》,由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执笔撰写,全文800余字,比前几年的祭文篇幅稍长。


    杨朝明教授表示,这篇祭文努力体现“典雅大气”的特点,“自己感觉有点‘学究气’,用典比较多。优点、缺点可能都体现在这点上。不用典,也写不好,但用典多了,就不太容易看懂。”


    今年4月份,杨朝明教授接到撰写今年祭孔大典祭文的邀请。他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人物,撰写祭文表达个人对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解,对孔子、儒学研究者来说,是十分荣幸的事情。祭孔大典影响很大,前些年的祭文都出自知名人士或著名学者,这些人撰写的祭文水平高、影响大。我在他们之后撰写,不免诚惶诚恐。”


    杨朝明教授认为,在自己撰写的祭文中,应当对孔子思想学说有一个“正本清源”的体现。“我们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又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孔子的思想来源于哪里,又是怎样逐渐发展形成的?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梳理,否则就不能完整呈现出孔子‘集大成’的思想高度和历史地位。”


    另外,儒学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曾受到两次比较大的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到宋代逐渐形成疑古思潮,疑经疑传;一次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中国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反传统的传统”。这些内容不应回避,在祭文中如何表达,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式表达,是杨朝明教授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祭文的落脚点,在于对孔子思想、儒学现代意义的思考。杨朝明教授说:“孔子本身是一个文化符号,孔子思想学说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传承至今,仍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于仁、义、信观念的信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生态度,在今天同样彰显着独特光彩。”


    杨朝明教授的学生崔海鹰博士评价说,这篇祭文的特点可用“原道求真、返本开新”来概括,“简单说来,就是力图在古代文明的具体背景下,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领略真正的儒家之道。在此基础上,立足现代问题意识,关注孔子学说的新发展及其对现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