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
来源:中国广播网 | 2011-11-04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730

 

    本书代表作者站在儒家立场,对未来中国现代性图景的一种全方位思考。它从多元现代性视野入手,探讨了儒学与法治、民主、市民社会以及未来中国文化理想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课题,其中借鉴了文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试图说明: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现代性适合于走一条伦理本位、文化精英主导、治人而非治法的道路,而不能机械照搬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西方现代性模式;此外,儒家夷夏之辨、王霸之辨思想对于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确立行业的自治与理性化、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仍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作者简介


  方朝晖,安徽省枞阳县人,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研究,对于现代中国学术在西学冲击下丧失 “学统”的困境与出路,如何正确看待“中学”与“西学”之关系,如何处理儒学与现代性之关系,未来中华文明的方向等问题,思考尤多。其中涉及对现代中国学术滥用西方概念和照搬西方学科历史后果的清算,也涉及如何从文化心理基础出发研究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土壤,以及中国社会在自我整合方式、核心价值和文化理想等方面不同于西方的特点等。发表论著近300万字。


  精彩试读


  从“夷夏之辨”出发,我们认为:今日或未来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不应是追求一个经济富国、政治大国或军事强国,也不是为了追求主宰人类事务或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霸权,更不是为了证明来自于华夏中心论的种族优越性;而是追求一个伟大文明的理念,一种可使一个民族长治久安、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败的伟大文明理想,它基于中华民族今后发展的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2000年,美国人文科学院杂志Daedalus在冬季号上第一期出版了一个“多元现代性”(mutiple modernities)专号,发表了多篇从非西方视野看现代性的论文。这个专号说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现代性不可能只有西方一种模式,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多极化已日益成为许多人的广泛共识。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多元现代性带来的真正挑战是,如何结合自身的传统、根据自身的处境创造本国或本民族的现代性,特别是回答一系列西方价值观在本土的适用性,重估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ZK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