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儒学精华有益当今 对民族文化应有温情敬意(二)
来源:文化中国 | 2011-12-0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438

    如今,国学正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古代先哲们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应该如何继承,这也成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积极思考的问题。国学是什么?国学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领导干部中推广国学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对当下的国学热应该怎样看待?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网文化中国特别采访了《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一书的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


  以下是采访实录:

 

    文化中国: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国学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充分发挥作用。


  王杰:关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我个人认为,对待国学,要坚持两种心态和两种原则。


  首先是两种心态:


  第一要认同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我们民族的根,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要认准自己的根脉,寻找我们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第二要对民族文化有一种温情。不管是官员还是老板,不管是鸿儒还是白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应该有一种温情,有一种认同,有一种敬意。没有历史文化传统,是不完善的民族;有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去珍惜,就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要得到其它国家、民族的认同,就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先尊重、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东西。不能“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把自己家里的宝藏全丢掉,拿着破碗到处要饭。


  其次,要保持两种原则:


  第一,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留下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特别是精华,如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这些思想经过现代转化,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安邦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甚至已经进入到主流意识形态,如以人为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而不同等等,已经回归到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反传统到自觉地从传统社会中汲取治国安邦政治思想的体现。


  第二,中国儒家思想毕竟是传统的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要辩证分析。为此,就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综合创新,那种文化自卑主义或文化自大主义都是不正确的。


  文化中国:对于国学热,一些学者认为国学并没有真正热起来。您认为国学能否在领导干部中热起来。


  王杰:眼下国学热在我国虽说是方兴未艾,各种讲习活动纷至沓来,从冠名国学的经理班、总裁班,一直办到了国学幼儿园。民间诵读经典蔚然成风,书院遍地而起(包括私塾)教孩子传统的琴棋书画和传统礼仪。各种各样的学术机构和学术研讨会此起彼伏,包括北师大高等人文研究院在去年成立,还有中国政法大学儒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儒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大、人大、清华、武大、厦大、复旦等也都成立了国学院。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会在高校举办,还评选了十大国学大师。


  国学不仅要热在民间,在领导干部中也应该热起来。近期国家公务员局出台的《公务员培训纲要》又增添了古代官德的内容,无疑为公务员国学热的兴起带来了机遇。但要在领导干部中间真正热起来并非易事。本着满足领导干部“学国学、用国学”的需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老领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位于中共中央党校南院的升平颐和论坛中心举办“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开办“领导干部国学研修班”,并创办《〈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内参》,在领导干部中率先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意在领导干部还没有真热起来的国学热中,加一把小小的干柴。


  我们期待读者朋友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能够对我们的一系列活动予以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并为《〈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内参》相关栏目撰稿,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化中国:作为领导干部大讲堂的策划者,您认为领导干部学习国学与普通百姓学习国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特色。是否会针对领导干部这一群体,在内容上有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


  王杰:习近平校长在今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而国学中大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领悟。譬如古代官德修养问题。从政重德,自古就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过去的人很早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并把修身正己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官德衰,政权乱。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邓小平同志要求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极端重要性。在领导干部中传播传承国学,很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这方面内容的宣传。


  文化中国:您认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对于领导干部最有益。


  王杰: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天人和谐、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为贵、和而不同、民贵君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变易维新、求同存异、民胞物与、忧患意识、协和万邦、经世致用、执政为民、重德重教重孝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思想,这些优秀的思想遗产已经融化到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中,成为我们今天制定治国方略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譬如说重视道德、重视修身等,在当今领导干部中尤其值得提倡,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底色注重道德礼义良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是一直流淌着道德血液的民族,早在三千年前,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就提出了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礼乐教化、重孝尊亲等思想,重德重孝重民重礼重教等思想,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周公到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我们这个民族逐渐完成了一个重大的文化转向,即由过去重鬼神,鬼神放在首位,转到了人伦道德领域,奠定并确立了中国文化三千年的基本走向和文化格局。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孔子之前,古人就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德,国家之基也”等思想,孔子也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思想,孟子、荀子也有大量的思想言论。秦汉以后,关于重视修身立德的言论像一条红线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如西汉刘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李世民: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名相张九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王安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郑板桥有联曰:“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孙中山:“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及以德治国思想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思想等,这些都是强调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即“正人先正己”、“身正令行”、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一言以蔽之,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文化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延伸展开的。


  文化中国:“官德”是现在社会的一个热点。您认为对领导干部进行国学教育,能否有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的“官德”。


  王杰: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领导干部是一种特殊职业,也是一种特殊身份,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官德)的好坏关乎政权的安危、国运的兴衰、百姓的祸福,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的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10月17日,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全国公务员将在“十二五”期间轮训“官德”,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古代“官德”。中组部最近也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如何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提升“官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历来是重视道德性的民族,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是我们的传统。因此,官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宋高宗曾颁黄庭坚所书戒石铭于各州县,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是虐,上天难欺。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所以说,“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


  古代“古德”有几项重要内容:忠诚、正直、务实、礼节、廉洁、纳谏、宽容、忍让等等。历史上也有很多清官廉吏,恪守古代“古德”。如,汉代有一个“四知”先生杨震,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唐代有魏征、狄仁杰,宋代有包公(包青天),为民请命,仗义执言,秉公执法;明代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清代有于成龙、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们的道德理想和行为事迹都流芳百世,千百年来为民传颂,是建设现代“官德”的突出榜样和楷模。


  我们应该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中汲取为官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但古代“官德”也有局限性。一方面,古代“古德”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价值理念,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全面认识、辩证分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官德”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继承与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提供思想资源和价值源泉;另一方面,要纠正当今社会的道德危机,光靠道德说教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道德不是万能的,必须有制度、法律、法规、舆论监督来保障,它们比道德更靠得住。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加强“官德”建设,才能真正约束不道德行为,提高“官德”修养。


  文化中国:12月10日的首期讲座请到了叶小文先生,您能否透露一下叶小文先生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精彩内容。大讲堂今后还将安排哪些内容。


  王杰:叶小文先生,多年来一直关心热爱和热衷于国学文化,积极致力于国学传播,是国学走出去的积极倡导者。叶先生首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里面的亮点、热点问题很多,内容精彩,不容错过。


  之后,我们将继续推出很多课程,邀请名家讲解,同时与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联合开设国学研修班,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之中。此外,还打算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大讲堂办到基层城市,并开展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下一步,我们还会搞好国学书籍、音像、杂志的出版发行,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扩大“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一个品牌,深入持久的将“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办下去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