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孔子?
来源:摘自《孔子传》 鲍鹏山(著) | 2013-03-20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103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鲍鹏山最新作品《孔子传》。孔子一生,“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另外,本书有一重要看点,即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最新发现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1、三十而立


  孔子学生中有两个贵族子弟: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两人的地位非常特殊,是鲁国最有名也最有权势的三大家族(三桓)中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

 

  他们之所以拜于孔子门下,还要从他们的父亲孟僖子说起。鲁昭公七年,楚灵王造章华台落成,想请各国诸侯参加典礼。鲁昭公就去了,同时带了大夫孟僖子负责外交礼仪。可偏偏孟僖子不懂礼仪。途经郑国,郑简公在国都城门慰劳鲁昭公时,孟僖子竟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郊劳礼欢迎鲁昭公时,孟僖子又不知如何应对。在楚国,甚至遭到对方戏弄。

 

  要知道,鲁国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礼的制订者。鲁昭公、孟僖子这一趟外交之旅,简直就是转着圈子丢老祖宗的人。好在孟僖子还有羞耻心,回国以后,下决心研究礼仪,向懂礼的人学习。谁懂礼,他就向谁学习。临终之际,他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说: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南宫敬叔)与何忌(孟懿子)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于是,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这两个小兄弟十三岁。弟兄二人同生于昭公十二年,可能是双胞胎。

 

  孟僖子两个儿子的到来,还给孔子带来了一次很好的问学机会。

 


    2、老子是龙


  比如孔子讲过这样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应该想着跟他学;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责他,而是要赶紧反省自己:自己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毛病?矛头对自己,不要对别人。

 

  实际上,这还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不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我们用来对照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孔子离开老子,回来的路上,学生问他:“老师,您这次见了老子,觉得老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

 

  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3、四十不惑

 


  由于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信念都指向孔子,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孔子是个道德主义者。

 

  其实,这是种误解。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他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更为可贵的是他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从而为我们民族杜绝了陷入原教旨主义泥沼的危险。

 

  孔子固然痛恨不道德的人、破坏礼制的人,或者面对邪恶无动于衷的人,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中可以找出无数的言语和行动的例子。这是一个人基本品性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体现。面对不道德的人和事,面对邪恶,面对世界上天天都在发生的众暴寡、强凌弱,有着基本的善恶判断和良知的正常人会在心理上发生“道德的痛苦”,并自然地表达出道德的义愤。孔子也不例外,但他并不特别突出——他只是比一般人更加敏感。

 

  极端道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要好人极端地好;二是对坏人极端地坏。要好人极端地好,结果是不道德,我们在前一章节中讲“以德报怨”时就已经作了说明。

 

  那么,对坏人极端地坏,极端地痛恨,用极端的手段去对付坏人,结果又会怎样呢?

 

 

 

责任编辑:刘永锋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