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学术研讨会” 综述
来源: | 2013-08-08
打印 复制 点击量:5260

  7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孔子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来自中央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广东社科院、浙江社科院、山东社科院、孔子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38篇。有45位学者在大会上发表了论文和见解。


  现就提交的论文和大会发言的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中国梦”的内涵


  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与学者们在会议讨论的发言中,对这个问题几乎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中央党校王杰教授和任松峰博士撰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镌刻着我们对民族辉煌历史的美好追忆,记录着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经历,彰显着当代国人对未来发展的殷切期盼。“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山东大学丁原明教授撰文指出: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了讲话稿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中国梦”,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丁教授认为,“中国梦”有以下三个特征:中国梦是所处伟大时代的梦;中国梦是梦想成真的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在其题为《中国梦与天下观》的论文中如是主张:你的梦,我的梦,不能算中国梦。现代中国人的梦,也不等于中国梦。只有古今中国人共同的梦,才算真正的中国梦。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提出两种社会理想,一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公天下,即大同理想;二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是家天下,即小康社会。这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梦想。这才是古今中国人的梦,真正的中国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而现实的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家天下。虽然是家天下,只要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与动乱,就算是好的,可以称之为“小康”。从夏商周三代到清朝,都是家天下。四千多年以来,没有大同社会。因此,“小康”就成为古今中国人追求的现实理想,即所谓中国梦。


  曲阜师范大学骆承烈教授认为: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方针,他认为培养、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志”,再进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志”就是理想,丰富的理想可以称之为梦想。太高的梦想虽对人鼓舞,但不能实现。切实的理想,又有具备达到这一理想的条件,有达到此理想的措施及为之奋斗的信心,这种理想就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


  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在提交大会的论文中指出:“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教授指出:我们可以将习近平“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的形上道体概括为“仁爱为本”。这正是“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根本所在。同时,我们可以将习近平“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的形而下之器即制度之用概括为“法治为用”。综合而言,我们可以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仁爱为本,法治为用”,简称为“仁本法用”。“仁”是道、是体;“法”是器、是用。


  济南大学党明德教授在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后指出:2013年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结束后,会见记者时说道:“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党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四次论述“中国梦”,使中国梦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从中国梦的含义来看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中国梦是一个理想,其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三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单纯教授认为:在意识形态的层面讲,“中国梦”就是“法治梦”,它所要评估和检讨的历史就是“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关系史以及由此关系而形成的制度史和社会史;它所要描绘的蓝图就是确立法治的信仰并实现法治的社会价值。


  二、“中国梦”与儒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围绕“中国梦”与儒学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学者们在提交大会的论文与大会讨论的发言中,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见解。


  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在《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论文中指出:“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努力。辛亥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狂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百年中国梦的阶段性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特质不同内容的成果,而其价值指向,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中国梦的阶段性实现。”


  “回首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追寻中国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其间,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价值资源。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建设文化强国,是在文化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开拓,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北京大学李翔海教授认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儒家思想的精华是塑造“中国梦”之为“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在致开幕词时说:儒家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源泉。儒家思想一贯倡导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强调的是以民族、社会、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中国精神。


  山东社科院院长唐洲雁认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深刻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意义,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和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待于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发掘,继承和发扬。


  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在《中国梦与实学精神》一文中认为:实学精神作为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我们认真地系统整理和发扬,使之成为当前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精神资源。张教授把实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归结为三点,即“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认为,习总书记再次提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对中国传统实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吴光教授认为:“‘中国梦’的思想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和习近平的记者见面会上已经提出,但由习近平同志加以明确化和系统化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是从十八大报告中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这个24字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有16个字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自于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而贯穿这16字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以贯之’之道是儒学的‘仁爱’精神。而‘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与仁爱精神,正是习近平‘中国梦’论述的思想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院黄明同教授在《儒家智慧与中国梦——孙中山追梦的历史启示》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世人公认,这个梦想的首位追梦人,便是孙中山。孙中山在追梦的过程中,有一思想拐点——由原来的西方模式转向中国模式,便是从儒家的思想库中,找到了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梦的智慧。他将儒家的永恒价值与近代西方的先进思想结合,铸造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并勾画了中国梦的全景式蓝图。


  山东社会科学院涂可国研究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先贤就以“天下大同”即共同社会理想为追求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认为:近代以降我们的文化传统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马中西融合创新的新传统。中国梦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中国元素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因。对中国模式进行哲学反思是实现中国梦的一种思想路径和精神动力。中国模式是一个由层次、要素、特点等组成的结构。它的表层是经济发展的奇迹,中间层是政治制度的内在优势,深层是中国文化的元素与中国精神。中国梦着重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王杰教授指出:从文化意义上看,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儒家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梦是儒家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尽管儒家大同理想在历史上从未实现过,但它所倡导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思想主张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中国梦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都强调“民本”思想。二是都倡导“为公”意识。三是都主张“诚信”理念。儒家历来重视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信作为“仁”学的五端之一,是人安身立命之基。四是都追求“大同”目标。儒家大同理想中主张打破自然地理疆域的界限、实现世界大同的目标。正处于伟大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我们在努力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


  中央党校朱辉宇副教授在论文《中国梦与传统整体主义思想》中指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现实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锻造了新的历史构架,继承和创化了中国精神,为中国人达成百年复兴夙愿提供了可能与保障。


  山东社会科学院孙聚友研究员在题为《儒家修己安人的价值观》的论文中认为:“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要义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今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它源自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所强调的正心修身、孝悌齐家、兼济天下,是振兴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想的不竭动力和内在需要。”


  山东师范大学梁宗华教授在《“中国梦”与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中指出:中国梦作为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需要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以实现与各种现代文明的交汇。这其中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构建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实现路径,具体说来就是儒家教育理念对于中国历史传统的价值与意义,是可以为我们现代中国梦实现的借鉴。儒家学说究天道以立人极的价值观可以说代表了传统社会的“中国梦”,儒学之所以久盛不衰主因即在于此,而儒学丰富价值观所藉由实现的途径则是“有教无类传教化”;反思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以其与人类平等理想的遥契而具恒常普遍的价值与魅力,是可成为我们现代教育文化的源头活水。以“教育梦”助推“中国梦”,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一首永恒的助力歌。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在《中国梦与儒学核心价值传承》一文中论述道:“中国梦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乃圣贤之志民族之情”;“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同’之梦一以贯之。当代中国梦恰是‘大同梦’的合乎时势的历史传承。”


  山东师范大学张磊副教授认为:“曾子的思想学说,以实现完美的君子人格、尊老爱幼的和睦家庭和行仁政礼治的和谐社会为旨归。春秋战国之际,作为一代儒学大师和思想家的曾子的美好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建构和实现中国梦也有启发意义!”


  三、“中国梦”与“他国梦”及“世界梦”的异同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时至今日,认识和思考中国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与他国和世界的联系,这个议题同样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在《中国梦,梦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梦和美国梦相通之处何在?蔡教授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相通之处,在于以下三方面:其一,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之梦;其二,实现人际和谐的社会健康之梦;其三,实现身心和谐的内心和肉体健康之梦。中国梦和美国梦,均涉及到对待天地和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自己的关系,就是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


  党明德教授在《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文中认为:“2013年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结束后,会见记者时说道: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但是,“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例如:“一是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二是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三是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四是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五是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六是中国梦依赖群策群力,美国梦靠的是个性张扬”;“七是中国梦是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是为了个人荣耀”。“尽管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但二者也是有联系的。主要是:美国梦经历变革,中国梦也是动态的”。


  中央党校郝全洪教授认为:“同样是勤劳勇敢,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等在内涵、外延和基本特征上并不完全一样。美国梦代表西方价值观念,建构于实用主义原则,将道德看成工具。奠基于理想主义的中国梦,摒弃实用主义狭隘思维,将道德作为最终价值追求。美国梦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中国梦源自天人合一,体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傅永吉教授指出: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梦的象征。“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句话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奔赴美国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梦的核心或关键是制度的创设——为每一个体之美梦成真打造坚实的制度基础。这一制度的核心理念是“民主、自由、人权”。


  山东社会科学院石永之副研究员在《中国梦与世界梦——从天下正义到全球正义》一文中讲道:今日之中国梦是要传承文化慧命,与全人类一起向着美好的世界梦进发。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代表了中国人是把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


  四、如何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关键在梦想成真。中央党校刘毅强教授在《“道路自信”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论文中认为:“道路自信”源于国情,“中国梦”依托实事求是,“中国梦”实现必须打下中国的地气(国情)。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就是把握国情;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为了实现“中国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梦”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将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就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了。


  张践教授认为:任何现实的社会运动,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离开了现实主义的支撑和推动,“中国梦”就会变成一场“白日梦”。从《礼记》中的“大同篇”,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历代先贤在不断编织着中国梦。在这场华丽美好的中国梦背后,则是千百万民众埋头苦干的实学精神。两者相结合,才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来没有间断的古老文明,才使得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无数次危机后坚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厦门大学柯远扬教授在《“中庸”“诚”说与实现中国梦》一文中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五个坚持: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四川大学舒大纲教授在《从孔子“夫子志”看传统“中国梦”》的论文中主张:今天我们倡言“中国梦”,当然是需要新思维、新道德、新梦想的,但是也不能抛弃旧文化、旧历史完全不顾,所谓“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特别是不能抛弃古先圣贤为追寻“中华梦”进行的成功践履实行过的“孝悌礼乐”,因为我们不能连人类起码的感恩情怀都不讲、连人类共同希望的文明和秩序都不要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植根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寻求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以实现当代国人的“中国梦”。对于这个特色的寻找,我们认为孔子的“夫子志”、“圣人梦”就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孔子研究院杨朝明教授在《孔子“梦周公”的思想文化解读》一文中主张:孔子之学就是“仁”学,就是为人之学。孔子强调群体意识,以君子标准要求自己,他的人格理想是道德圣人,孔子本人就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他教导人们如何行事立身,更是一位不断“学之、行之、礼约之”的“行动者”。他的教诲,他自身的言行,都值得人们认真借鉴,惟其如此,才不仅有益自身,而且有益于整个国家民族;只有多数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


  中央党校任俊华教授认为:实现中国梦需要“勤”。他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福祉一直激励中华儿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勤劳致富,不畏艰难、努力拼搏、奋发图强,在困境中越挫越坚,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明知有险阻而孜孜为之,进德修业、奋斗不止而终有所成。“勤”是将美好理想转变为现实的行动和努力,是实现光明未来的决心和勇气,表现为尽力地做、不断地做、不偷懒。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努力做到三方面的“勤”,即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创新。


  安徽大学解光宇教授在《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认为: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题中本来之意,儒家天人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很好的启迪,为构建以生态平衡为中心的现代生态文明观、生态哲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山东师范大学李华同志在提交大会的《千秋家国梦,一脉儒家魂——论“中国梦”与文化自信的重新确立》论文中主张:习近平主席此次提出的“中国梦”,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渊源正是两千余年来人们对这个社会和国家的终极期待。这种期待,在两千年之前的儒家经典文献中就已经有所描述,并成为一代代志士仁人的奋斗目标和终极梦想。不同的是,我们的“中国梦”,是要把这延续了两千年的期待,变为现实。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更多依靠中国传统和中国智慧来解决中国问题。


  中央党校郝全洪同志认为:“实干是架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他指出:有梦想才有奋斗目标。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梦想不论大小,都不可能自动实现,梦想之旅,也从来不是一路坦途,离不开苦干实干。没有行动,梦永远只能是梦,梦想的价值不在于总是“在梦中”,而是激发行动。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只有一座必经的桥梁,那就是实干。没有目标的努力,容易迷失方向,难以始终维持强大动力。没有行动的梦想,终会沦为不能实现的空想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总结近年的丰富实践指出:事实证明,《弟子规》教育所提倡的“感恩爱众,自律自强”的精神,能够培养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独立人格与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培养其现代公民意识,是有极大作用的。这就启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蕴藏着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对于实现“中国梦”大有积极意义。


  孔子研究院刘续兵先生在《儒家政德思想与中国梦》的论文中讲到:“儒家民为邦本、修身正已、选贤使能、德主刑辅等主张,如能与现代制度相结合,相信必会对实现中国梦产生积极而值得期待的作用。”


  在举国上下追寻和实现“中国梦”的当下,王宜科先生在《增强忧患意识,谨防盛世心态》的论文中,及时而敏锐地指出:有一部分人有一种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情绪和论调:他们声称“中国已然迈入盛世、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大可不必再一心谋改革发展。”他们抱着表面的“光彩”数字不放,飘飘然取得的成绩而极力回避现实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满足媒体正面报导的大肆宣扬,特别是西方媒体的“吹捧”,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宣扬要和世界超级大国一争高下,获取世界主导权。这些浮躁不安的心态近几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某些地方政府大搞政绩工程、忽视民生问题,从一些媒体报导大吹大擂、粉饰现实矛盾等现象都能看出这一点。那么,在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中国社会所反应出的这种“盛世心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无疑显得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其他


  研讨会还涉及到儒学和传统文化中的其他一些理论与学术问题。诸如,山东大学徐庆文副教授提交的题为《儒学研究中的“返旧”趋势》的论文;孔子研究院陈金海博士提供的题为《孟子道德理想的生成及意义》的论文;还有该院路则权博士题为《汉代循吏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的论文等。这些文章亦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论述了“中国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本次研讨会,就上述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极具思考性、现实指导性的独到见解,展现出学者们的厚实理论功底,体现了新老学者们“民族复兴,我之责焉”新时代的学术勇气和担当精神。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中国梦的认识,增强了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推进当代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健康发展的自觉性。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