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首页推荐栏目 > 文化杂谈

做孔子的“知心人”
来源:贵阳日报 | 2014-08-25
打印 复制 点击量:3643

8月23日上午9点半,漫天的细风斜雨仍未停歇,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孔学堂明伦堂讲座的人气,听众甚至比平时还多。远道而来的台湾元智大学文学院教授詹海云,感到一片暖意,他不禁说,“学习的心,就是圣人的心,在座的都是圣人。儒家说成圣成贤,本来就是每个人都能办得到的。”

“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您是孔子的知心人吗?”围绕这一主题,詹海云从人的一生总要结交几个“朋友”,认识孔子、并和孔子作朋友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知音难觅,二三足矣

詹海云所说的“知音”,一方面是指我们的人生际遇中报以热忱和忠心的某人、某事,也可以是指一心向学的人,能找出自己的专长、特长,“术业有专攻”是也。“我的夫人是文学博士,她是大陆所定义的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类人。她特别喜欢韩愈、柳宗元,那是她所擅长的研究领域。我有时跟她说,’你已经变成柳宗元的红颜知己啦!’”詹海云的幽默,观众报之以满堂笑声。

詹海云说,孔子也好,柳宗元也好,都是书本上的好朋友,随时可以请他们“下来”,饮茶聊天,天文地理、天南海北,只感到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累了,倦了,就停下来,请他们回去,然后你再去约会周公。“他们不会对你抱怨。今天读懂一点,明天读懂一点。朋友间的情谊,自然越来越深厚。当你有困扰时,书中的话就出现在你面前,安慰你,陪伴你。这就叫读得进去。”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从小读到博士,人也就快30岁了。这个时候,该问问自己,有哪一本书你比较熟,哪一本书一提到就好像在你面前一样。如果没有,你就要检讨一下自己的读书方式。这样的一本书、这个作者,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交的朋友,不用太多,二三足矣。

认识孔子其“仁”

要交孔子这个朋友,先要理解孔子的“仁”。詹海云引文天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说,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对“仁”的解释,他又引用宋儒程颢所说“麻木之谓不仁”。那么“仁”,简单来说就是不能麻木,是关怀。

詹海云讲了一个故事。陶渊明临死前,指着家中一老一小两个下人对儿子说,你要待这两个人好。然后,他指着其中小的那个说,“此亦人之子”,因此我怎么对你的,你就要怎么对待他。陶渊明的遗言,或者说孔子的“仁”,打破了人我敌对的思维,使得天地间万物能够“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另一方面,在《论语》中,孔子也特别强调人要知过、改过、无大过。“《论语》中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见到善良的,要努力追求,唯恐赶不上;见到邪恶的,要尽力避开,就像怕将手伸到开水里。我们对人对事要心存敬畏,不能有侥幸心理。”詹海云认为,在遍地都是金钱、利益的今天,这句话尤其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

我的“朋友”孔子

读《论语》结识了孔子,然后通过一遍遍的阅读、思考、研究,再将他的思想实践到生活中去,这才算是“知心人”。詹海云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梁启超问女儿,“爸爸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女儿回答说,“爸爸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都不是。我最大的成就是帮你和弟弟都找到了好的配偶。我是一个父亲,也完成了父亲的责任。”

梁启超算是和孔子成了真朋友。“孔子也从不在学生面前当自己是专家。其实,孔子就是个普通的人。”

在詹海云的讲座中,频繁地提到家庭关系、孝道、职场、人际关系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

其中,他谈得最多、最重视的话题,还是“为人要尽孝”。“举个例子,大陆的大龄未婚的男女青年,过年了就会想到租个男女朋友回家,以安慰父母。在台湾,虽然父母会念叨,但儿女不会去租朋友,在香港,父母吭都不会吭声,想着至少还能看到子女。从这件事情看,中国大陆传统文化的根没有断。”詹海云从“尽孝”的角度来解读,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有孝心,文化的希望在大陆。

做了孔子的“知心人”,境界就要高、视野也要广阔、胸怀要大。“心有多大,成就才有可能很大。”詹海云引用《论语》中孔子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鼓励在场的观众,更加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知识,取得一定的成绩。

 

责任编辑:张沛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