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专题 > 祭孔大典的服饰研究

祭孔服饰的现代意义
来源: | 2011-11-16
打印 复制 点击量:4491

 

    释奠之“礼”的当代价值观


    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中华文明所及之处,无论海内海外,都有孔庙的存在,而在古代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也无不如此。在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在少数,但都奉孔子为正之宗,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受到广泛的认同,也因此,历史上不论政权如何更迭,中华文化始终绵延不绝。孔子终身都以挽救礼崩乐坏为己任,“礼”是孔子推崇的一个重要思想,祭孔服饰中也处处体现了“礼”的观念,因此,谈祭孔服饰的现代意义,当代价值观也不得不从“礼”说起,毕竟,“衣裳是思想的反映”,对于礼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祭孔以及祭孔服饰的现代意义。


    何谓“礼”?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礼是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命生存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人,是一种礼仪性的存在,人类永远不会也不可能离不开礼。礼,正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特质,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而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所在,因此,具有五千年文明意义的中国,曾经被视为天朝、“礼仪之邦”,大史学家钱穆先生对礼有非常精准的见解:“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礼与乐二者所代表的人文观念,是东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成就。礼,虽然不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具有非常独特、极其丰富的内涵。
《说文》中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就是说,“礼”是祈福祭神的一种仪式。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落后,人们对于电闪雷鸣等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而产生了自我臆造的对各种神灵和巫术的信仰,而祭祀是表达信仰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祭祀仪式中,由谁来主持仪式?谁能参加仪式?以何种顺序进行仪式?对这些祭祀仪式的规定就形成了早期的“礼”,并广泛流行于夏、商时期。到了周朝,周公将盛行于夏、商时期的“礼”加以改善,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规范,称为周礼。周礼的范围也从祭祀仪式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此时的“礼”已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和伦理制度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左传》和《礼记》里多次讲到礼是“国之干也”、“人之干也”,因此,礼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犹如一棵树的躯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人立国安身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古礼名目繁多,体系庞大,《中庸》上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其中,祭礼尤为重要,所以《礼记》上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上也说“国之大事,
唯祀与戎”。近代以降,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衰微,祭祀活动也一度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销声匿迹,祭礼则因无人谙熟而几成千古绝响。如今,中国文化又呈现出复苏的良
好态势,相应的,祭祀又重新进入国人的视线和生活。


    “祭”,《说文》解为“祭,祀也。以手持肉”。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从示,手持肉。此合三字会意也。”其甲骨文与金文皆忠实地记录了远古这一动作景象。“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孝经·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将见先人也。”


    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有解,“二,古上字。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祇皆从示。”《玉篇》“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祭为动作之形,祀为动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仪式在人们心中映出的景象。


    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
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中国古代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是处于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而作为吉礼中的重要仪式——释奠礼,它属于祭礼的一种,但并不是用来祭祀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或者掌握人生祸福的自然神,而是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对先师、先圣的崇敬追思,从仪式上,也只是献酒示敬,而没有当时对祖先及自然神祭祀中的迎尸、祈福之类的内容。从这点来说,释奠礼是最纯粹,从而摆脱了一切宗教信仰的礼仪,完全成为国家和知识分子对自身传统的体认与宣扬,并在其盛大与肃穆中,感染群众,这一流传至今的历史,反映了我们民族对师道传承与知识分子人生的理解。


    可以说,释奠礼是对古老中华文明的敬意,它深含人类对“礼”的崇敬与表达,具有鲜明的提倡文教的意义。因此,尊孔是延续民族文脉的内在要求,抛开政治意义上权力对文化的利用不谈,单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而言,祀孔具有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

 


    祭孔服饰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今天,读经热、国学热、儒学复兴、孔子学院……国粹再度泛起,传统文化复兴成为一种思潮、一种选择,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最具表象的东西——“衣”。“衣,依也”,一
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更难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透过对明代祭孔服饰的研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如此仪节繁复、风雅精致、彬彬有礼,有高度审美能力的民族,然而,如今除了西装和各种流行服装,我们却找不到任何可以称
之为当代民族服装的完整行头。而效仿中国文化的日本有和服,韩国也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服装,脱亚入欧并不妨碍他们热爱本土固有的文化,唯独这个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
度——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为此,我们遗憾,但更需要反思、探索与不懈地追求。


    今日中国已然始苏醒,传统文化复兴已成为一种思潮,一种选择。历史告诉我们,弃旧绝不能迎新,更无力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先祖 3000 年前的遗音,那么,作为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该如何复兴传统文化?


    为此,有专家学者提出,其中的一个方向,可以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恢复,从而来复兴承载在服饰上的传统文化。我想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虽然我们的文化曾经遭受重创,但是仍有一些古礼保存至今,例如本文所阐述的释奠礼,我认为其在今天的意义应该不仅仅是仪式,而是一部丰富的中国古代祭祀史,中国古代服装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之
所在,我们应该予以努力保存与弘扬。

 

 

    本文作者:李晓萍

 

责任编辑: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