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化活动 > 传奇 历史

资中文庙:劫后余生的内江国宝
来源:内江晚报 | 2012-06-09
打印 复制 点击量:7552

杨祖垲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交流

 

大成殿孔子像

 

    应对破四旧运动

 

  杨祖垲今年78岁,1954年师范毕业当教师,因为酷爱美术、书法,后调入资中县电影院任美工,1962年又进文化馆美工组兼管文庙保护工作。

 

  杨祖垲介绍说,文庙也称孔庙,是祭祀供奉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庙宇。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公元984年),迁建现址于清代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因其历史传承久远,藏品丰富,是目前我国仅存不多、建筑完整的寺庙之一。

 

  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紧接着就掀起了以打倒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主题的“破四旧”运动。当时的红卫兵冲上街头,对一切外来的、古代的文化进行全面、彻底的扫荡和砸毁。

 

  面对混乱的局面,杨祖垲预料山雨欲来,开始陆续将库存的牌、匾做成搁板、画案、书架掩人耳目,然后又与同仁将长竹竿绑上滚筒,用糨糊和纸张将高挂在大成殿的十块匾额裱糊、掩盖起来。这些匾额是清代八位皇帝的御书及国民政府首脑的亲笔,内容有:康熙题“万世师表”;雍正题“生民未有”;乾隆题“与天地参”;嘉庆题“圣集大成”;道光题“圣协时中”;咸丰题“德齐帱载”;同治题“圣神天纵”;光绪题“斯文在兹”及蒋中正题“道观古今”;林森题“德配天地”。在当时,这些帝王将相的“余毒”都属于红卫兵铲除的首要目标。

 

  不久,第一批红卫兵进入文庙,责令摘下一些还未来得及伪装的匾、牌销毁。但在事前,杨祖垲已悄悄叮嘱木工,砸木器物件时要讲技巧和力度,既让红卫兵确认已被砸烂,又要便于以后拼接……

 

  现在,原被砸的部分匾、牌早已挂回原位,而大成殿的十块匾额因保护得当,现原汁原味、完好如初地挂在原位。这一批匾额在四川境内,为资中文庙独有,极为珍贵。

 

  拆卸中华第一孔子神位

 

  据资中文管所工作人员王兵介绍,在目前全国范围内,明代制作留存至今的孔子牌位仅两件,一件在山东曲阜孔庙,大小规格仅“二尺三寸七分”。而资中文庙这件孔子牌位高大、精致、奇特,被誉为“中华第一孔子神位”。

 

  这块牌位制作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当时,按国子监规定,孔子牌位的规格是“高二尺三寸七分(约0.78米),宽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然而资中的这块牌位却高八尺八寸六分(约3米)、宽四尺二寸、厚七寸五分。这就是说,在地位最高的山东曲阜孔庙中,孔子牌位都是严格按章制作,而资中文庙却忤逆“天威”,超规格数倍。是何人授意将资中的孔子牌位制作如此之大?这是一个待解的谜。

 

  王兵说,这块牌位能保存下来,与老馆长杨祖垲的机智保护有关。要不然,它可能已在文革时期化为灰烬。

 

  故事发生在“破四旧”之风刮进资中的一天,杨祖垲悄悄进入大成殿,小心翼翼地按木器榫卯步骤,将这件巨型牌位“大卸八块”,之后搬运到偏僻的后院角落,藏在零乱的杂物下。大约到了1989年,资中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件隐身二十多年的牌位才经拼装、修复后重见天日。

 

  现在,这件气势宏大、构思巧妙、造型生动的牌位在良好的保护中熠熠生辉;镂空雕刻的九条龙、二只凤在花瓣、海涛中穿插,其精湛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以专业技术换取文物

 

  在文庙泮池两侧,分别立有一块巨型石碑,一是明朝宪宗皇帝书《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碑;一是清康熙书《四书·大学篇》碑。两块碑分别高4米,宽2.4米,碑文雕刻十分精湛,是极宝贵的文物珍品。

 

  在“破四旧”最激烈的时期,当红卫兵冲进文庙,这两块石碑表面经过馆内美术工作者的处理,上面写满了朱红色的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标语,免遭了被砸之劫。

 

  最让杨祖垲痛惜的是,他无可奈何的站在大成殿一角,眼睁睁地看着孔子雕像在数十名红卫兵的撬、拉中轰然倒地。随后,这些红卫兵又将民间查抄来的大量字画堆放在内,派人看守,欲在召开“破四旧”成果大会后统一销毁。

 

  看着祖先留下的好东西任人糟蹋,杨祖垲与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院的孙文光共同商量:以帮助红卫兵办“大字报栏”的形式,置换一些“废弃物”出来,这个方案得到了红卫兵“头头”的认可。于是,两人很“卖力”的办了效果不错的大字报栏,换回了一批即将被毁的“废弃物”。如今,资中的馆藏文物在我市各县、区中最多,其中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糊满淤泥的照壁

 

  据了解,在文庙遍布四川各县、市的年代,仅资中文庙建有“照壁”,而在全国范围内,文庙、孔庙中设“照壁”的也极为罕见。资中文庙的照壁长19.5米,高6米,壁间均匀排列七孔直径1.7米的镂空壁塑,图案呈现“云海波涛”、“蟹虾鱼龙”、“房塔古树”,主题是“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它寓意古代学子经过不断进取,方能金榜题名、功成名就。

 

  在这道高大的朱砂色照壁前,杨祖垲回忆说,当年,因文庙年久失修,照壁下堆放着约1.5米高的泥土和杂物,镂空壁塑也出现了残缺,景象一片凋零。但为了防备红卫兵和小孩们乱捣、乱砸,他与几位同仁弄了一些稀泥,对造型细腻的镂空壁塑进行了填充和涂抹。现在,绝大部分镂空壁塑已不是原有的材料……

 

  1993年,资中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高大精美,雄奇瑰丽的照壁修缮一新、重放光彩。有专家参观后说,七孔镂空壁塑的砖骨灰塑工艺极为少见,技法、内涵和特色,可与故宫“九龙壁”媲美。

 

  来自圈舍的《幽兰赋》

 

  在资中文庙“西庑”内,存放着一块长7.6米,高2米的石碑,碑文为唐朝韩伯庸所撰《幽兰赋》,字体为宋代书画名家黄庭坚书。石碑全文383字,行书体。刻字大小悬殊,笔画雄健飞舞,方圆并用,跌宕开阖。黄庭坚的书法造诣极高,曾得到同为书法大家的宋徽宗的赞赏:“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如意。”

 

  这块价值不菲的石碑的来历很传奇。

 

  1974年,时任资中县文管所负责人的杨祖垲到沱江上游李家花园一带文物调查,听当地人说,一户农民家的猪圈与厨房的隔墙上露出了很多字。他前往农户家观察后确认,这是文物价值极高的黄庭坚书法碑刻。当即,他与该农户达成协议,以重建厨房、猪圈的价格换回了石碑。

 

  这一组石碑有7块,每块重一吨多。经过研究、考证,杨祖垲摸清了它的来龙去脉。

 

  清咸丰年间,资中有位早年帮人放牛、榨糖打短工的人名叫李福州。他后来凭一手熬糖手艺和为人机敏,中年自办“漏棚”、开 “利兴号”当铺,成为资中富商。李福州虽读书不多,却酷爱名人字画,不惜重金买下了黄庭坚手迹《幽兰赋》。后专程从三峡运回巫峡石,又从成都高薪聘来能工巧匠,将《幽兰赋》镌刻成碑,树立在自家大宅院内,以显风雅。但后人家境衰败,将各种贵重物品丧失殆尽……

 

  土改时期,一农民觉得石碑的材质不错,就搬回家砌猪圈和厨房。这位农民在修建时嫌刻字的一面凹凸不平,就将它反铺于圈舍下。于是,石碑阴差阳错地被完好保存起来。现在,这组石碑属国家二级文物,是文庙的“镇馆之宝”。

 

  2006年,资中文庙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和奇迹般保护下来的众多文物资源,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贞元

相册排行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0)
发表评论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