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焦点专题 > 中国古代科技与儒学的同步发展

纵观历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经历了科技体系奠基的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体系形成的汉代、科技持续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发展至高峰的宋元时期以及缓慢发展的明清时期,直至后来的衰落;同样,儒学也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汉代经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儒释道三足鼎立、宋代理学以及明清经世之学,直至后来的衰落。如果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历程对应起来,会发现儒学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是同步的。需要指出的是,儒学发展与古代科技发展的同步性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偶然现象,尤其是儒学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时期,即儒学成为主流文化的汉代与儒学以理学的形式再次占据主导地位的宋代,恰恰是古代科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时期,即汉代古代科技体系的形成时期,宋元时期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就说明儒学发展与古代科技发展的同步性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

汉代科技体系的形成与儒学

儒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至汉代被官方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在思想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古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至汉代形成完整的科技体系,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医药学和农学四大学科大致在汉代各自都具有了自己的科学范式,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知识体系。
    数学以汉代的《九章算术》为代表,源自于儒家经典《周礼》中所说的“九数”,即“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著名中国数学史家钱宝琮甚至认为,《九章算术》“是东汉初年儒学的一部分,与儒家的传统思想有密切关系”;“《九章算术》的编集与东汉初年经古文学派的儒士有密切的关系”。
    天文学以《周髀算经》的盖天说、张衡的浑天说和宣夜说等宇宙结构理论以及汉代的历法为代表。重要的是,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参与了当时的天文历法研究。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甚至说:“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
    医药学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以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形成了完整的医药学体系,其中包括以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以及药物性能。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综合各家...

[详细]
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天文学

大量的天文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最早形成系统天文学的国家。

[详细]

宋元时期的科技高峰与儒学

宋元时期,儒学发展至新的高峰,古代科技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宋代儒家所形成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于宋元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
    宋代儒家大都博学多才,除了研读儒家经典之外,他们无所不读、无所不问,尤其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张载说:“惟博学然后有可得以参较琢磨。”“学愈博则义愈精微。”朱熹讲“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王应麟则讲“君子耻一物不知,讥五谷不分”。
    与宋代儒家一样,宋代科学家也有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宋代科学最重要的代表沈括,撰写过不少儒学著作,其中《孟子解》推崇“君子之道”,阐发“以民为本”,足以表现出他的济世精神。同时,据《宋史•沈括传》记载,他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作为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出他的博学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沈括还大讲“理”,主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 

 

[详细]
沈括,上战场的科学家

宋朝士大夫沈括博学、富于创造激情,涉猎文学、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药

[详细]

清代科技的衰落与儒学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至清中期,开始出现转折而衰落。关于原因,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为学者们所讨论,其中有些人把中国近代科技衰落的原因归咎于儒学。但是,究竟是儒家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还是儒家本身的日渐式微导致了对知识探寻的冷淡,这却是值得商榷的。明清时期有不少儒家学者研究科技,即使到了清中期也出现过一些对科技有所研究的大儒。乾嘉学派“以‘复古’为其职志”,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其中也包括了对于古代科技典籍的整理,而且所编修的《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一些西方科学著作,表明乾嘉学派对于科技的重视。因此,很难把清代科技的衰落归咎于清代儒学本身。至于清代儒学“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则是儒学的进步,更不可能阻止科技的发展。
    然而,清代儒学虽然仍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但缺乏新思想的创造动力;他们对于古代科技典籍的整理,并没有转化为对于科技的研究;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但最终没有能够挽救中国科技的衰落。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中,也有过一定程度的学术繁荣,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学术大家,但终究没有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新思想,缺乏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大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衰落了,儒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力衰落了。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关联性。当然,这种同步性和关联性...

[详细]
李约瑟难题:《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以 用户ID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评论

投稿专区

近期投稿录用名单:
1111

联系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凤凰台饭店521室       邮编:100021

电话:010-65177778      

传真:010-82088883

E-mail:chinakongmiao@163.com

投稿方式

1.纸张稿邮局投寄至编辑部联系地址。

2.网上投稿至联络邮箱。

3.投稿后若一周内无回信,可以致电编辑部查询。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