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者,最初是指在学之公卿大夫子弟,即将掌握一个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者。培养这些决策者,最先教导以三德:中和之德、仁义顺时、尊祖爱亲,这是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后施之以行:孝父母、重友邻、敬师长,此为最基本的行为素质。在隋以后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这个德行标准一直为中央选拔人才所沿用,而“国子”一词用在中央官学的名称中,如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也一直沿用直至科举制度的消亡。
中国的儒文化,曾在相当长的历史中被北夷民族称为汉文化,历史中有两次外族入侵汉地建立政权的,一是蒙族建立元朝、一是满族入关建立大清帝国,两朝都是马背上打天下,在治理国家上却不得回归到以儒治世的轨道。从某种角度上看,政权的确是更换了,但是儒文化非但没有被取代,反而容纳了其它的民族文化,扩大了本文化的范畴和影响力,实为不可小觑、无法撼动的软实力。不仅如此,儒学所到之处都以潜移默化的同化力改变着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早在唐朝,中国国子监便接收外国学生前来求学,并能参加科举考试,孔子和儒学因此渗透到了整个东亚,中国从满清灭亡后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中,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冲击,经历了批林批孔抛弃文教的文化浩劫,当传统渐渐被淡忘,儒学却在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继承传承,造就了他们精神和经济两个层面上的富足与繁荣。这让仍然沉睡的中国重新审视历史。
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却在近代历史中出现了断层,自古儒教向来最注重教化,因此成就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而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常以升学为目的,设置繁重的学习科目,使学生只为分数和升学而苦读,却不知道为何而读书!物质化社会的大环境,使青少年学生过多的被吸引到权钱利益的错误价值观上,更加看不清自己的方向。欠缺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致使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自私冷漠,和没有能力面对挫折。所以诸如留学生弑母、大学生撞人后杀人灭口、学生课堂殴打老师之类的新闻充斥各大媒体的头条,听者慨叹世风日下的同时,是否能深深的感受到文化缺失的恐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