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焦点专题 > 儒家伦理与慈善精神

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之现状,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制度障碍无疑要对此承担重要责任。归根到底,慈善公益事业本身和人们从事这一事业的制度,都只能由那些具有慈善公益之心的人自己创造出来。过去十几年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初步繁荣,就是具有这种心志的人士拓展慈善公益活动的制度空间的结果。因此,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繁荣的关键是人,是人们的慈善公益之心的强度能否有所增进,以及是否有更多的人具有慈善公益之心。如此,儒家关于人性与伦理、社会的论说及其在传统社会的实践,自可为中国人的慈善公益之心、之组织,提供坚实理据,通过在政治、文化、商业、社会等各领域精英中涌现的一批“新绅士”,积极地投入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的技艺,组织慈善公益团体、从事慈善公益活动。

恻隐之心与慈善

儒家主张,人性本仁。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同时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乃是人所本有。孟子则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仁的先天依据,“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此即人的不忍之心,人人都具有善的自然趋向和潜在能力,每个人都自然地具有行善避恶的天性,同时还具有正义、是非、辞让等等天性。
    因此,从儒家立场看,从事慈善事业救济他人,乃是人性的自然。慈善、公益活动的人性依据,就是儒家所揭示的内在于人的怵惕恻隐之心。
  很多人抱怨当代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比较滞后。然而,并非中国人缺乏帮助他人的慈善公益之心。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儒家教化传统中,因而,他们必然如孟子所说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样的不忍之心在过去的两次极端事态中得到了十分清晰的表现。
    当代中国第一次广泛的全国性民间捐助活动出现于1998年的南方大水灾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更是让民间慈善捐赠呈现“爆发式增长”,民间共捐赠760亿元,当年,民众个人捐款达到458亿元。而到了2009年,捐赠数量又有所下降。极端事态让人心澄明,原本遮蔽人心的种种成见顿然消散,人性本有的四端得以完整地、毫无阻滞地呈现。

[详细]
中国式慈善比西方差在哪里

卡耐基有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在美国等国,每年慈善捐款占GDP3%以上,…

[详细]

仁心、物欲与制度

一旦回归到生活的正常状态,人的这种不忍人之心就可能被遮蔽。孟子曾与人进行过详尽的讨论:人性本善,但是这种善的倾向和潜能只是处于“端”的状态。就是好像泉源,仿佛火种,它们要成为泉水,成为大火,需要人的有意的养护。这就是需要借助于“思”的功夫。所谓思,就是内自反省,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觉。人如果能善用“思”的功夫,就可以养护那不忍之心,而成就现实的仁善的行为。如果没有这样的自觉,那这个火种就可能摇摇曳曳,甚至于被外界的风吹熄。这外界的风就是“物”,就是人的利己的物质欲望。人具有不忍之心,但是,人也生活于现实社会中,不得不解决个人的柴米油盐、房子股票。不忍之心让人的心灵敞开,关爱他人,物质欲望则让人的心灵封闭,仅关注自己。人当然不可能完全放弃后者,但是,人也不当完全沉溺于后者。健全的生活在于平衡心、物,这就需要借助于“思”的能力。人如果善用思的能力,那就可以在解决自己物的需求的同时,也让不忍之心有发挥的空间,也即同时做到利己与爱人。如果人不能善用思的能力,那人就会蔽于物,人的不忍之心就会被物欲所遮蔽,而完全从事于满足自身物欲的事情之中,对他人的疾苦无视、冷漠。现实社会的人就是因为思的能力,而出现了分化:有些人具有较强的思的能力,能够养护、扩充自己的不忍之心,故成为“大人”,

[详细]
范仲淹与义庄

在中国的慈善史上,范仲淹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捐助田地1000多亩。

[详细]

君子的领导作用

儒者之爱是有等差的。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儒家所领导的慈善事业首先在族内展开。这方面的典型是宋儒范仲淹在苏州创办的“义庄”。范仲淹信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道德理想,宋儒所从事的所有重大事业,从学术到政治,几乎都由范仲淹开创。这一慈善公益事业模式后被人广泛效仿,全国义庄数量,宋元有70余所,明代发展到200多所,清代则达到400多所。即便没有义庄,儒家所领导的平民宗族组织之构建活动本身,也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民间的慈善救济网络。
  在所有这些宗族的,或者超越宗族的慈善公益团体中,居于核心位置,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的,都是儒家君子,或者说“绅士”。君子“思”的能力较强,其不忍之心也就强烈而持续。他们采取关爱他人的行动的意愿更为强烈,这样的意愿也就改变了他们计算行动之成本-收益的公式,他们愿意付出较高的时间和物质成本。而绅士们也具有管理的技艺,他们相比于普通人具有较多知识,视野较为开阔,很有可能担任过官职,因而积累了相应技艺,恰恰组织、管理一个慈善公益团体需要这样的技艺。所以当下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繁荣的前提,是需要在政治、文化、商业、社会等各领域精英中涌现一批“新绅士”,愿意投入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的技艺,组织慈善公益团体、从事慈善公益活动。

[详细]
慈善公益与共同体感

范仲淹代表了中国儒家学者的治理理想,如《礼记 礼运》“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以 用户ID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评论

投稿专区

近期投稿录用名单:
1111

联系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凤凰台饭店521室       邮编:100021

电话:010-65177778      

传真:010-82088883

E-mail:chinakongmiao@163.com

投稿方式

1.纸张稿邮局投寄至编辑部联系地址。

2.网上投稿至联络邮箱。

3.投稿后若一周内无回信,可以致电编辑部查询。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