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焦点专题 > “国学立户”:中国文化自觉?国学教育虚火旺?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国学的关注不断升温,不同的学者对于国学的内涵都有不尽相同的阐释。对于究竟什么是“国学”?研究和学习国学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中国学界围绕“国学立户”问题亦即国学应否列为国家一级学科问题发生着空前激烈的交锋,并分成了赞成派和反对派两大截然对垒的阵营。尽管按照现代的学科分类,国学很难作为单独的学科确立它的“名分”。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国学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前社会,人们物欲膨胀,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少,我们试问,究竟什么样的国学应该提倡?百年来关于国学的争论虽然没有明确的结果,但却为我们指明了在现代化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设置国学学科与中国文化自觉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传出将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置国学学位的消息,招致了众多不解和批评,有篇文章甚至说“纪氏国学兴,现代大业亡”——“纪氏”是指近年来一直呼吁振兴国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但也有学者认为,设置国学学科的文化动议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
    国学大体上有两个特征:从时间来看,国学相对于今学而言是古学,即中国古代的学问;从国别来看,国学相对于西学而言是中学,即中国本土的学问。所以胡适说国学就是中国的“国故学”,而而梁实秋则说国学就是本国独自形成的、区别于舶来学问的学问。既然如此,无论周朝的“六艺”还是孔子的“四科”,无论是刘歆的 “七略”还是后来的经史子集,乃至于天文历法、金石考古、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等,皆是国学的内容或分支。进言之,国学在古代可约略地等同于中国文化,因而也就没有必要设置成独立的学科门类——既然国学包含有经史子集,在经史子集之外再设个“国学科”就是床上叠床、屋上架屋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国学不但有所退缩而且也没有守住自己的学术体系,而采用了西学的学科分类方法,因而丧失了自己的韵味和特色...

[详细]
试谈“国学”学科的设置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但基础是四部之学。传统学术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即…

[详细]

国学教育虚火旺

“对于目前有些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的一番言论,引来舆论争议。
    彭富春说:“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热。首先,政府在推动;二是国内很多大学建立了国学院,开办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学位教育;三是社会在普及,许多人在读国学著作;四是媒体在宣传,中央电视台的热门栏目也在讲国学。”
    彭富春认为,当前人们物欲膨胀,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少,国学的确有利于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但是,“国学不能过热,一热就会膨胀,就会发炎,就会产生病态”。
    彭富春说,在目前这股国学热中,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区分开国学的精华和糟粕。国学确实很有价值,但由于历史原因也存在许多错误观点。比如,《弟子规》提倡孝道,“亲有疾,药先尝”,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是违背医学常识的。
    他认为,不能不加选择地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教育孩子,他建议由政府出面,如教育部负责编著适合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国学读本。

[详细]
质疑国学概念

国学兴盛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审视国学这一概念,就能发现它并不准确,或者说是一个…

[详细]

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
    国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国学包括了文、史、哲,政、经、法等许多内容,是个综合的学科。因此按照现代的学科分类,国学很难作为单独的学科确立它的“名分”。
    国学这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可以称之为国学大师的就是章太炎(即章炳麟—编者注)。他以传统的小学作为国学的基础。小学是中国古代的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也就是阅读古籍基本的方法。从这里入手,再学经、史、子、集四部,章太炎认为这就是国学。这是比较传统的说法。梁启超的思想就更开放一些,他认为国学应该是中国历代学术的思想史。后来钱穆传承了梁启超的说法。他讲的国学讲义录和章太炎先生讲的不一样:钱穆先生主要讲国学思想的转变。到了胡适先生那里,国学的范围就更扩大了,他心目中的国学就是国故学,也就是说一切属于中国传统的学问都叫国学。

[详细]
国学“户口”受关注 评议组回应…

校长们亮出鲜明观点:相关部门要给国学“上户口”,换言之,就是要让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以 用户ID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评论

投稿专区

近期投稿录用名单:
1111

联系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凤凰台饭店521室       邮编:100021

电话:010-65177778      

传真:010-82088883

E-mail:chinakongmiao@163.com

投稿方式

1.纸张稿邮局投寄至编辑部联系地址。

2.网上投稿至联络邮箱。

3.投稿后若一周内无回信,可以致电编辑部查询。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承办:中国孔庙信息化平台工作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街15号   邮编:100120   电话:010-82088883

   copyright© 2010-2020 孔子文化传播中心版权所有 网站编号1072813

       京ICP备102188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064